《社論》正視中藥管理 提升用藥安全
Yahoo奇摩健康新聞- 2016年1月15日週五 上午12:00
天氣轉寒,國人愛冬令進補,多以為中藥藥性溫和,多吃少吃點不影響健康,事實上吃中藥的規矩及禁忌比起西藥更多,民眾習慣到中藥行抓藥,藥材放久會長菌,沒有管控的藥材是傷害身體的亂源,購買中藥材之前,也應注意其重金屬或農藥的含量標示。
此外,服用量及中藥西藥交互作用也是一大問題,最近台中榮民總醫院皮膚科有案例,一位女性因為同時服用多種中西藥物,竟然臉上皮膚變成灰藍色,這是中西藥、抗生素並用造成黑色素聚合物沈積所致。
義守大學中醫學系副教授施純全表示,大多中藥短暫服用不須擔心安全性,但若長期過量,恐造成「體質調過頭」,例如清熱藥物過度使體質變寒、溫補藥物過量讓火氣變大,瀉劑更是影響快速,可能讓人狂拉不已。
尤其要注意的是常見的健康食品與藥物的交互作用,如六味地黃丸或人參與降血糖藥品,兩者皆有降血糖作用,一起服用可能導致血糖過低;紅麴與降血脂藥品,兩者皆有降血脂作用,一起服用可能加重其橫紋肌溶解的副作用;銀杏具有活血作用,銀杏與抗凝血藥品一起服用,可能影響凝血功能,甚至引發出血危險;大蒜具有抗菌功能和降低血小板凝集的效果,與抗凝血藥品一起服用,會使凝血功能受阻,拔牙及手術時要更多留意。
日常生活中,中藥吃錯藥的類似案件也屢見不鮮,中草藥中若含重金屬金、銀、汞等也可能導致皮膚變黑,鈣片若與部分抗生素一起服用,也可能導致抗生素療效降低。
消基會提供消費者付費申請「中藥含西藥及重金屬」的委託檢測,去年檢測結果有超過百分之十六中藥檢出含有西藥,中藥的療效往往比西藥緩和,卻有不肖業者在調劑中藥中摻加西藥成分,以顯著療效,未經核准中藥摻西藥即是製造偽藥,以上均是中藥使用亂象,中醫藥司不該漠視。
超過八成五的國人曾經看過中醫,其中有四分之一長期去中醫看診,其中多為婦女及老人慢性病人;媒體報導有位陳小姐吞下比平常多劑量的中藥粉,引發失聲,診所的科學中藥都以粉末包裝機自動包裝,但事發當時是由一名新進工讀生幫忙包裝,才造成劑量不同;中醫診所普遍以工讀生操作包裝機,是違法行為,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表示,具資格者才能執行調劑行為。
政府對於立案領有健保的診所調劑管理尚如此鬆散,更遑論未納管的中醫診所品質更堪慮。
歷年來各縣市衛生局疏於針對中藥調劑行為稽查管理,直接及間接助長違法,造成民眾用藥安全問題值得重視。
自一九九三年起,除領有執照的中藥商外,僅中醫師或修習十六個中藥學分的藥師,能申請中藥販賣經營執照,但國內西醫當道,藥師以西醫為主,師徒制相傳的傳統中藥面臨人才斷層,造成現階段中藥管理問題多。
連主管國人中醫藥政策及品質的單位,也表示衛福部並無統計歷年資料,也不清楚違規情形,中醫藥司不應讓民眾自求多福。
國人習慣一口中藥一口西藥胡亂摻用,建立中西藥使用風險評估機制,管理中醫藥與食物及藥品共服之風險管理機制,衛福部中醫藥司對國人中醫藥使用之健康有責,應明白告訴國人因服藥方式及受害者統計分析,並針對某些高危險族群,給予特別的教育,更應對服藥可能產生交互作用,進行正確用藥知識的宣教,避免民眾在市場或地下電台購買中藥,以維國人健康。
文章來源 :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7%A4%BE%E8%AB%96-%E6%AD%A3%E8%A6%96%E4%B8%AD%E8%97%A5%E7%AE%A1%E7%90%86-%E6%8F%90%E5%8D%87%E7%94%A8%E8%97%A5%E5%AE%89%E5%85%A8-160000631.html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我的看法 :
中藥的藥性較西藥溫和,副作用也相對的減少,
但民眾普遍對中藥材的認識不夠深入,
往往自行至中藥行購買來路不明或是已過期的中藥材,
導致原本的疾病沒有醫治好,反而更嚴重,
這些問題都是我們的衛福部需要好好宣導與管控的。